首页

THIS NAME

师生典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师生典型 >> 正文

生食故事 | 周子亨:逐梦科研的青春足迹

发布日期:2025年09月25日 15:12    编辑:黄文婷  核稿:李万成  终审: 马喆 点击数:

从大学课堂到科研圣地,从国内实验室到海外名校的前沿阵地;从“科学家梦”的最初萌芽,到勇敢奔赴异国他乡的坚定脚步,作为2012级英国威廉希尔英文(原生命科学学院)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、2022年远赴海外继续科研探索的青年学子,周子亨用十余年的坚守与执着,书写了一段逐梦科研、拼搏不止的青春故事。

他的故事,是关于信念与方向的坚守,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,更是合师学子勇敢走向世界、勇敢走向未来的真实写照。

启程合师:沉淀再出发

2012年初秋,怀揣着几分憧憬的周子亨,踏进了威廉希尔williamhill的校园。大学校园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,他暗暗告诉自己:“这里将是更好的未来的起点。”

在英国威廉希尔英文,他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一起实验、一起讨论、一起畅想未来。他时常感叹合师纯粹的学术氛围并感恩浓厚的师生情。在大三那年,他因一次意外受伤而进行了腿部手术,术后经过了漫长的休养阶段才得以重归校园继续学习之路。这期间,他感受到了来自同学们,以及辅导员老师在生活及学业上的关心与支持,这份恩情让他感受到合师的温暖,并始终记在心里。这里有着一群淳朴而可爱的人!

前三年扎实的课堂与实践积累,让他逐渐明确方向:考研!这是一次新的挑战,也是一次全力以赴的冲锋。

“科学家”——这个从小就在他心中闪闪发光的身份,终于在大学岁月里逐渐具象化。他决定要去追寻,哪怕前路艰险。

逐梦科研:五年淬炼的坚守

2016年,周子亨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。他顺利考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所(现为营养与健康研究所),正式开启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旅程。

博士,意味着站在人类知识的边界开辟新土地。23岁到28岁,正是青春最好的时光,而他选择将全部的热情与心血投入到科研的熔炉。

周子亨作为志愿者参与中国科学院举办的“公众开放日”活动合影

“欲戴其冠,必承其重。”这是他常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。科研的道路并不浪漫,反而充满了失败的实验、自我的怀疑、无数次的推翻与重来。五年的坚持,是对身体与心理的双重考验与磨炼,这是一场修行之旅。最终,他用坚韧与执着交出了一份令人骄傲的答卷。

周子亨博士毕业答辩与其导师及答辩专家们合影

突破边界:奔赴世界的勇气

博士毕业时,留在国内?还是迈出国门?语言的障碍、陌生的环境、未知的未来……每一个因素都足以让人犹豫。

然而,周子亨心里有个声音始终清晰:“如果此时不出去看看,未来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。外国科研和我们有什么不同?他们是如何探索?我必须去亲眼看看。”

29岁,他笑称自己“正是浪迹天涯的好时候”。于是,他毅然决然,背上行囊,踏上了奔赴异国他乡的道路。

科研前沿:在休斯顿续写梦想

2022年,周子亨来到了美国休斯顿,加入贝勒医学院,从事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研究。阿尔茨海默症,这一困扰人类已久的疾病,是他此刻的科研主战场。

“总有一天,人类会像战胜天花一样,战胜阿尔茨海默症,甚至更多疾病。”他笃定地说。

在异国实验室里,他依旧坚守着“再前进一步,再往前进一步”的信念。无论语言障碍、环境陌生,还是实验挑战,他始终在努力突破。他坚信,每一次探索,每一次微小的进步,都是人类对疾病宣战的注脚。

青春答卷:向未来,奔赴更远

十余年科研之路,周子亨从迷茫少年成长为科研青年。从合师的课堂,到上海的实验室,再到休斯顿的学术殿堂,他用脚步丈量着科学的边疆。

回望来路,有遗憾,有压力,有孤独;但更多的是信念,是热爱,是笃行。

他常常说:“人生只有一次,有机会就要多去体验。科学,是我一生最坚定的选择。”

未来的道路上,他仍将奔赴在探索的前沿,带着母校的教诲与期待,带着心中那份赤诚与执着,用青春书写属于新时代科研青年的答卷。

威廉希尔williamhill图书馆大厅屏风上,镌刻着陶行知先生的名言: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。”

这句箴言,也早已成为周子亨科研路上的座右铭。扎根科研,勇敢探索,胸怀家国,放眼世界——这就是属于他的科研故事。